船舶認證行業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
船舶認證行業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如何有更大的分量,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1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,決定批準這個規劃綱要。
綱要多處涉及船舶及海工產業,摘錄如下:
第四章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
第二節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
瞄準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電路、生命健康、腦科學、生物育種、空天科技、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,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、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。
第八章 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
第二節船舶認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
立足產業規模優勢、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,鞏固提升高鐵、電力裝備、新能源、船舶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,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。
第三節 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
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,推動集成電路、航空航天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、機器人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、先進電力裝備、工程機械、高端數控機床、醫藥及醫療設備等產業創新發展。
第九章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
第一節 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
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技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汽車、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、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,增強要素保障能力,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。
第二節 前瞻謀劃未來產業
在類腦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術、未來網絡、深海空天開發、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,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,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。
第十一章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
第三節 構建現代能源體系
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,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,大力提升風電、光伏發電規模,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,有序發展海上風電,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,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,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,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%左右。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,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,推進以電代煤。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準入,加快深海、深層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利用,推動油氣增儲上產。
第二十三章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
第二節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
推進糧經飼統籌、農林牧漁協調,優化種植業結構,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,促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。
第三十一章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
第二節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
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,推動長江全流域按單元精細化分區管控,實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、工業污染治理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、船舶污染治理、尾礦庫污染治理等工程。
第三十三章 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
第一節 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
圍繞海洋工程、海洋資源、海洋環境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。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、海洋生物醫藥產業,推進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,提高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水平。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,建設海洋牧場,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。建設一批高質量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特色化海洋產業集群,全面提高北部、東部、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發展水平。以沿海經濟帶為支撐,深化與周邊國家涉海合作。
第二節 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
探索建立沿海、流域、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。嚴格圍填海管控,加強海岸帶綜合管理與濱海濕地保護。拓展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范圍,保障入海河流斷面水質。加快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,構建流域-河口-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動機制,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。防范海上溢油、危險化學品泄露等重大環境風險,提升應對海洋自然災害和突發環境事件能力。
第三節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
深化與沿海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和保護、科學研究和海上搜救等領域務實合作,加強深海戰略性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。參與北極務實合作,建設“冰上絲綢之路”。
第三十六章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
第二節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
推進紅色旅游、文化遺產旅游、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,提升度假休閑、鄉村旅游等服務品質,完善郵輪游艇、低空旅游等發展政策。
第五十三章 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
第二節 實施能源資源安全戰略
堅持立足國內、補齊短板、多元保障、強化儲備,完善產供儲銷體系,增強能源持續穩定供應和風險管控能力,實現煤炭供應安全兜底、油氣核心需求依靠自保、電力供應穩定可靠。夯實國內產量基礎,保持原油和天然氣穩產增產,做好煤制油氣戰略基地規劃布局和管控。擴大油氣儲備規模,健全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有機結合、互為補充的油氣儲備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