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裝箱船累積的建造訂單已經高達現有運力的28%,有航運咨詢公司警告船廠遭遇撤單的風險正在增加,對此業界看法兩極,兩家船公司高層與臺船董事長鄭文隆認為,船公司現金滿滿,船價居高難下,市場還在搶船,又有散貨船接力建造,看不出撤單的跡象;但也有船公司高層指出,有些航商沒有考慮自己能力就跟風造船,市場一旦翻轉恐怕真會撤單。
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,是出現過撤單或棄單事件,但當時船公司是真的沒有能力支付船款,現在船公司賺得盆滿缽滿,加上船價并未縮水,目前市場上都在搶船與持續造船,集裝箱船建造需求或許降溫,但還有散貨船接力訂造,船東沒有撤單的理由。 另撤單船公司也要承擔不少損失,以協商延后交船的可能性較高。
中國臺灣船廠的造船部門主管則分析,目前國際各大船公司租船比例都還很高,現在既然現金滿滿,當然是盡量造自有船,且新船符合國際海事組織(IMO)減碳新規要求,營運成本也會降低,如果市場真的轉壞,壓力比較大的會是船舶出租公司。
另一家公司高層則分析,撤單牽涉到賠償問題,主要看合約內容,如果是下單不久,才付了5-10%的訂單,市場一旦翻轉,船價下跌,就有可能選擇放棄訂金,但是如果船廠已經下單備料,建造合約也有較明確的撤單賠償條件,船東就不太可能選擇撤單,如果是已經開工的船只,就更不可能撤單。
不過一家公司高層指出,大陸有些造船廠接單條件很寬松,下訂的船公司本身條件不夠扎實,只是在這一波大榮景下賺了些錢,就跟著其他船公司搶訂新船,一旦市場翻轉,后續資金難以為繼,就只能選擇撤單了。
業界分析,現在船廠雖然訂單滿滿,但因為近兩年原物料上漲幅度太高,加上疫情大幅拉高人力成本,韓國三大造船廠都已經傳出今年無法獲利,因此船價并無下跌空間,造船廠在訂單已經滿到2025年的情況下,即使出現部分撤單,也不會影響船價。
另因近幾年船塢都被集裝箱船占滿,散貨船搶不到塢位,集裝箱船訂造降溫,就換散貨船上場,還有近兩年大量淘汰的油輪與油品船,船廠也開始接到詢價,造船市場并不悲觀。